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正文

湖南慈利一河段水域颜色异常,初步查明三大原因

  • 娱乐
  • 2025-04-13 10:31:04
  • 15

3月中旬以来,湖南慈利县溇水长潭河段水域颜色异常、白色泡沫漂浮、溶洞发现污染物垃圾等问题,引发广泛关注。近日,总台记者就网民关注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张家界市生态环境局慈利分局。

自网友反映溇水长潭河段水域颜色异常以来,做了哪些调查和处置措施?

自网友反映溇水长潭河段水域颜色异常以来,张家界市生态环境局与慈利县政府组成工作专班,全面开展排查溯源,加密水质监测,治理水华问题。

一是综合研判定性。经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协同湖南农业大学、省环境监测中心、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专家进行现场查看和采样分析,判定水域颜色异常为多甲藻轻度水华。初步判断引起水华的主要原因是:

长潭河电站坝区水流较慢,水体交换能力弱导致水体自然净化能力降低;

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少24.0%,年均气温较历年同期偏高1.6℃,这些气象条件有利于多甲藻生长繁殖;

人为活动因素活跃,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生活污水、河床漂浮物及河道底泥释放污染物等多重因素叠加,导致水体氮磷营养盐富集,引发水生态失衡,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

二是全面排查溯源。组织洞庭湖监测中心的专家对藻种及藻密度进行鉴定;组织湖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对水华现象处置进行指导;组织市、县两级生态环境执法人员排查流域沿线乡镇规模化养殖污染防治情况;组织全县所有乡镇(街道)、村居排查天坑、溶洞垃圾,以及是否有利用天坑、溶洞排污的问题。

三是加密水质监测。3月17日起,由湖南省张家界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及其委托的第三方湖南蓝科检测评价有限公司实行日监测制度,对重要地域,尤其是饮用水源点、国控断面等进行重点监测。4月10日监测数据显示,长潭河坝上水质符合Ⅱ类标准要求,慈利县溇水饮用水源地、溇水入河口均符合Ⅰ类标准要求;4月7日藻密度鉴定数据显示,溇水长潭河段基本无水华现象,水面无藻类聚集。

四是科学治理水华。委托张家界葆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现场处置,主要抛洒食品级阳性絮凝剂,打捞漂浮物,并在专家指导下开展以藻控藻治理等。同时,协调上游江垭水库,加大生态流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全面排查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天坑溶洞排污等风险隐患,启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专项行动。

目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余红、史聆聆博士带队的专家团队已于4月1日就水华现象成因开展深度调查工作。第一阶段的现场取样工作已经完成,共采取了溇水(从江垭坝至溇水入河口)和支流上(索水、杉木桥、输赢溪等)共20个点位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以及水质情况,还采集了部分溶洞和养猪场的尾水。第二阶段实验室分析的所有样品已于4月6日带回环科院,正在进行分析中,暂未出具检测报告。

通过专家团队前期采取密集调度、溯源排查、加密检测、水质藻类治理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截至4月10日,藻类密度已经降到无水华评判标准的密度;水环境质量方面,除溇水支流输赢溪竹叶坪段在Ⅳ类水质外(主要是高锰酸盐指数超标),溇水干流各检测断面水质在Ⅰ类、Ⅱ类。溯源排查、加密检测、水质藻类治理工作仍在进行中。

水污染源有没有扩散?有没有采取相应截污措施?

水质监测数据表明:目前,溇水长潭河水域水质符合标准要求,沿线居民生活用水和饮用水没有受到影响。

4月11日晚-4月12日降雨数据显示,慈利县平均降雨量为30.9mm,其中金慈街道长潭河水文站50.5mm,溇水长潭河段仅上涨0.15m,12日13时长潭河水流量仅32.4m3/s,生态流量变化不大。通过治理,现在溇水长潭河段水质正常,藻类水华现象消失,没有造成水污染源扩散。针对溇水长潭河段水域有白色泡沫胶状物质的情况,设置了两条截污带,并安排了3艘船9人坚持日打捞。目前,白色泡沫已经不明显。

溶洞污染垃圾处置情况

截至目前,排查天坑溶洞126个,发现有倾倒垃圾、畜禽养殖粪污、生活污水通过地面渗漏进入天坑、溶洞等现象。目前,已经整改到位6处。

4月11日,慈利县政府召开第62次政府常务会进一步研究天坑、溶洞管理工作,拟出台《全县加强岩溶洞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履行天坑溶洞属地管理责任,进一步摸清天坑溶洞底数,按照“一洞一策”落实整改,切实加强监管。主要难点是底数不清、监管缺失、整改难度大等。

养殖场畜禽养殖污染调查整治情况

慈利县正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排查,市、县生态环境执法部门排查规模以上养殖场72家;农业农村部门与乡镇(街道)排查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户和专业合作社132家。目前,共发现问题线索13起,已经立案6起,还有7起正在进一步调查核实中。

针对最近发生的系列环境问题,慈利县举一反三,正在起草《全县加强岩溶洞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管理办法》《重大突发环境问题应急处理机制》《规模以下养殖户管理办法》等,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有话要说...